科技

信奉还是怀疑?企业司库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存在分歧

Published: Dec 2022

又一个加密货币的寒冬打消了人们对比特币(Bitcoin)等加密货币的热情,但仍有人对其长期的价值坚信不疑。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司库正“静观其变”,对投资加密货币仍持谨慎态度。

自2009年比特币(Bitcoin)问世以来,令人追悔莫及的时刻时有出现。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价值1美元时就购入了比特币,并且即使经历了高峰和低谷仍然一直持有,那么今天就能够以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可惜没有如果。或者想象一下,如果你在2011年第一次牛市之前买入了几千枚比特币,比特币的价值飙升了3000%以上。或者,如果你在比特币价值达到历史最高点(在撰写本文时),即超过6万8千美元时售出——可惜没有如果。

有许多关于在正确的时间购入和售出比特币的故事。但同样,也有人选错了时间,并从此深陷自责之中。投资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是未来的方向?是所有企业司库应该认真考虑的事项?还是纯属投机?

关于投资策略,光辉国际公司(Korn Ferry)金融技术、支付和加密货币全球主管迪帕里·维亚斯(Deepali Vyas)指出:“如果你在意识形态上相信它,相信比特币所代表的意义,你就不会心浮气躁。”

尽管目前加密货币面临寒冬,价值长期下降,但许多人仍然长期看好,因为他们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未来满怀信心。加密货币不仅是一种货币和资产类别,而且其底层技术有可能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因为它消除了依赖金融机构等中介来实现支付的需要。

维亚斯指出,几乎所有在意识形态上信奉加密货币的人都看好它的长期价值。因此,他们不太可能因为近期的波动性和价值下跌而惊慌失措。对于如此具有颠覆性的东西,必须用长期的视角来看待——比特币毕竟是一套完整的货币体系和全球支付系统。

有人信奉,就有人怀疑。其中怀疑者就包括《比特币:所有骗局之母——谎言、操纵和赌博》(Bitcoin: The Mother of all Scams: Lies, Manipulation and Gambling)的作者鲍勃·西曼(Bob Seeman),他认为投资比特币只是无证的赌博和纯粹的投机。他并不认为加密货币是一种资产,因为它没有任何现金流。

企业司库则介于信奉者和怀疑者之间。一些公司正在拥抱加密货币,并在深思熟虑后做出了谨慎的投资。同时,《今日资金管理》采访的许多企业司库正在静观其变,暂时独善其身。那些选择投资加密货币的公司更可能投资最知名、最主流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Bitcoin)或以太币(Ether)等。

一些加密货币近期遭遇寒冬,价值长期低迷,进一步加剧了上述差异。据估计,自2022年初以来,一些加密货币的价值已经下跌了70%以上。

尽管如此,许多公司仍选择投资加密货币,而且有机构要求加密货币交易由成熟的金融机构来处理。有迹象表明,加密货币投资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托管行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在2022年10月宣布,已经开发了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以支持数字资产。此举使某些客户能够持有和转移比特币和以太币。

在宣布这一消息时,纽约梅隆银行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罗宾·文斯(Robin Vince)说:“纽约梅隆银行涉及到全球20%以上的可投资资产,其规模之大可以让我们借助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重新畅想金融市场。随着创新之旅下一篇章的开启,我们很激动能够帮助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纽约梅隆银行最近的一项调研也展现出市场对加密货币的热情。该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有41%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中持有加密货币,另有15%计划在未来两到五年内在投资组合中加入数字资产。

这与加密货币投资公司——Nickel数字资产管理(Nickel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的研究结果一致。该公司的研究显示,18家市值合计为826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拥有超过31亿美元的数字资产。然而,这些资产的价值已经下跌,最初购买这些资产的价格高达59亿美元。另外,这些公司大都来自北美洲,18家公司中有11家来自美国或加拿大。

Nickel公司对这些投资持乐观态度,特别是作为一种多元化和通胀对冲策略。此外,近期加密货币的寒冬不一定是坏事,因为长期调整后的价格现在看起来很有吸引力。

2022年8月,Nickel公司调研了来自7个国家的专业投资者——他们管理着超过2.2万亿美元的资产,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加密货币的寒冬已经结束或将在六个月内结束,其中9%的受访者认为加密货币熊市已经结束,而58%的受访者认为它将在六个月内结束。然而,其他受访者则更加悲观,7%的受访者预计加密货币的寒冬将继续持续一年以上。

在《今日资金管理》采访中,许多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公司要谨慎得多,甚至不愿意考虑投资比特币。对于选择投资加密货币的公司,Nicke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阿纳托利·克拉奇洛夫(Anatoly Crachilov)对他们的策略评论如下:“投资数字资产的上市公司对这一新兴资产类别表现出大胆而又完全合理的策略。毋庸置疑,这种风险敞口应该是他们投资组合中波动性最大的一类。然而,从长远来看,数字资产带来的非对称性回报则能够对其内在的波动性做出超额补偿。”

克拉奇洛夫的分析显示,在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之间的9年时间里,一个股票与债券占比60/40的投资组合,实现了160.2%的累计投资组合回报。如果对该投资组合进行调整,加入5%的比特币,这将使该投资组合的累计回报率增加至335.7%。克拉奇洛夫指出,将一小部分比特币纳入投资组合,实际上会带来“175%的业绩提升”。

克拉奇洛夫认为,即使比特币本质上波动性强,但对投资组合的标准差影响不大——会使标准差从9.8%增加到10.6%,这似乎有悖常理。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投资组合中的其他部分——剩下的95%——有效地吸收了加密货币的波动性,减缓了这种较高波动性部分造成的最终影响。”

关于最近的价格变化,克拉奇洛夫评论说,“加密货币市场在2022年经历的重大调整并没有影响上述情况——从长远来看,含有加密货币的投资组合继续优于传统投资组合。”

谈到如何应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波动性问题,克拉奇洛夫认为,正确估计风险敞口的大小是应对这些担心的主要答案。一种说法认为,公司至少应少量投资加密货币作为保险。如果价值飙升,他们将从中获益; 而如果价值暴跌,由于只投入了少量资金,他们也不会损失太多。

关于这一点,维亚斯评论道,这就像赌博时下的边注。“就好像当你玩21点时会买保险一样——有时候会获得回报。”维亚斯指出,尽管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价值有所下降,但作为一种对冲通胀的投资仍然具有吸引力。虽然具有波动性,但许多加密货币资产的投资者并不担心,他们充分了解货币内在的波动性。“由于看重长期前景,他们将会继续持有,” 维亚斯说道。

维亚斯评论说,目前比特币与其他数字资产相比,仍然相当稳定,一直在2万美元左右徘徊。“如今加密货币比2014年和2017年的时候要稳定得多。”

然而,许多企业司库仍然认为比特币的波动性超出了公司的承受能力。《今日资金管理》联系了一些企业司库,了解他们对投资加密货币的态度。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这是个敏感话题,不愿公开发表评论,因为不希望其知名跨国品牌与仍被认作风险大、波动性强的资产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公司声誉受损。

《今日资金管理》采访的公司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各行各业,他们虽然都没有投资过加密货币,但都密切地关注着市场的发展,并且知道尽管如今仍然保持距离,但这是他们所需要了解的。 目前,这些不希望在本文中透露身份的企业司库,对投资加密货币仍“静观其变”。这些传统公司认为加密货币的风险过大。

对风险的看法并没有因为最近的行业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改变——尤其是加密货币借贷平台Celsius破产,TerraUSD和Luna暴雷,以及最近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inance)遭遇黑客攻击,据说其价值5.7亿美元的BNB代币被盗。

对怀疑者而言,这样的事件印证了加密货币的问题所在。然而,对信奉者而言,这是新兴技术和现象的必经之路。

除了作为多元化策略以外,参与加密货币还有其他原因。如果像信奉者所说的那样,加密货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公司就需要去了解,因为未来的客户将会使用。例如,在萨尔瓦多(El Salvador),比特币已经成为了法定货币和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该国总统的这一举措有人认为是远见卓识,也有人认为是鲁莽的试验。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追求无现金化数字支付的世界中,加密货币可能只是在付款时的另一种选择。维亚斯评论说,公司将来可能有义务提供这种服务,就像公司需要提供信用卡支付的选项一样。

然而,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司库会选择在信奉者和怀疑者之间的争论中静观其变,独善其身。他们可能会心满意足地看着比特币的起伏涨跌,并对自己说,‘如果当时……’

All our content is free, just register below

As we move to a new and improved digital platform all users need to create a new account. This is very simple and should only take a moment.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Already a member? Sign I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d asks for your personal data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We are committed to protecting your privacy and ensuring your data is handle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