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支付环境复杂,有众多的规则、法规和系统需要遵循。 然而,该地区正率先直面这些挑战,特别在跨境支付领域实现简单化。
跨境支付是企业司库最大的痛点之一,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该地区充满多样性,既有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也有前沿经济体。与该地区进行国际支付往往需要依靠拥有一系列双边关系的代理行和金融机构。除了每个市场的特定法规以外,每个机构可能都有自己独有的做事方式,这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但亚太地区正在酝酿变革,推动跨境支付的标准化、简单化和创新。
麦肯锡(McKinsey)亚洲支付部门联席主管瑞特·乔杜里(Reet Chaudhuri)评论说:“传统的跨境支付在全球范围内都充满挑战,不仅昂贵耗时,而且效率低下。”
企业如今仍然依赖金融机构和代理行网络进行跨境支付。近年来,与“了解你的客户”、制裁甄别和反洗钱法规等有关的监管审查(和罚款)有所增加,许多大型机构已经大幅减少了代理行的数量。乔杜里指出,这种“去风险化”意味着现在跨境支付变得更加复杂。
乔杜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笔来自亚太地区的款项需要在非洲的一个前沿市场进行结算,它最终可能要经过六到七个步骤才能完成。进口商可能未在拥有代理网络的国际银行开户,因而去找当地的分行,而后者又去找它们的代理行,代理行把款项转至本行的区域中心,再由区域中心转至目的地国家的交易对手,交易对手再把款项转至当地的清算行,最后清算行再把款项转至受益人所在地的分行。乔杜里说:“这中间的每一个实体都带来了的费用”。
Visa公司副总裁、亚太区业务解决方案负责人查维·贾法(Chavi Jafa)将跨境支付的问题描述为三个“C”,即成本(cost)、清晰度(clarity)和一致性(consistency)。
成本来自于参与这一过程的中介机构的数量——每个中介机构都会参与分成,推高了支付成本。
另外,“收款的过程和时间缺乏清晰度,”贾法说道。“如果企业发起国际付款,该款项何时能收到却不得而知。”
第三,缺乏一致性。“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每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流程,所以即使付款方和收款方在同一个国家,他们也可能因为使用了不同的金融机构而有着截然不同的用户体验,”贾法解释说。
交易银行和企业司库对此隐患早有了解。经济学人智库(EIU)的金融服务和ESG主管斯瓦鲁普·古普塔(Swarup Gupta)评论说:“代理行网络已经衰落了一段时间了。”他补充说,大多数大型代理行都来自发达市场,在处理低价值交易和低交易量的市场时,普遍准备不足(收费也不合理)。
古普塔指出,使用流动性差的冷门货币进行结算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而且批量与实时混合处理意味着,当快速支付经过某个国家的批量处理系统时,仍然会被拖慢。关于可见度的问题,古普塔直截了当地说道:“如果费用已经支付,那就没有线索了。”
然而,希望仍然存在。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许多方面正在努力改善现状,为跨境支付带来速度、简单和透明。贾法说:“人们如此关注(跨境支付)是因为亚太地区的机会非常大。”她指出,据研究估计,亚太地区跨境支付的潜在市场规模高达40万亿美元。
然而,该地区的多样性带来了重重挑战。支付公司Payoneer的东南亚副总裁米格尔·沃伦(Miguel Warren)评论说:“亚太地区多样性令人难以置信,有无数的管辖法规需要考虑。”对于管理跨境支付的企业来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需要依靠第三方供应商。沃伦指出,香港和新加坡已经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因为实体可以在这两地得到许多跨境支付的解决方案。
克服跨境支付的复杂性有很多办法。麦肯锡的乔杜里指出,市场上有各种解决方案可以填补代理行网络的缺口。
对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谁都想拥有,但谁都没有足够的规模。
斯瓦鲁普·古普塔,经济学人智库(EIU)金融服务和ESG主管
例如,在可见性方面,SWIFT gpi能够显示款项当前所在的地点,而Visa B2B Connect则克服了金融机构在某个国家没有代理行的问题。当然,还有SWIFT的挑战者,如Ripple等。
Visa的贾法解释说,使用Visa B2B Connect(而不是传统的代理行系统)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是一个多边网络。换言之,该网络的参与者签署了相同的规则,因此所有参与机构之间形成了标准化。贾法解释道:“所有的参与者都受相同的规则约束;有了这种标准化的流程,用户体验就变得一致了。”这与代理行的网络形成鲜明对比。在代理行网络中,A银行必须与B银行、C银行以及更多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在Visa的解决方案中,交易是透明的。贾法解释说,费用是预先确定的,付款方清楚要付多少费用,收款方也清楚最终将收到多少款项。
尽管Visa和其他方案解决了代理行市场的低效问题,但大多数企业仍然依赖银行按照老办法做事。麦肯锡的乔杜里说,就目前而言,跨境支付仍然由代理行和SWIFT所主导。
乔杜里指出,最近一个颇具前景的项目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跨境网络 (mCBDC Bridge)。其概念验证表明,跨境支付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几乎实时完成。这个项目正在为国际支付建立一个多边央行数字货币的平台,并且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 Innovation Hub)、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泰国银行(Bank of Thailand)、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Digital Currency Institute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和阿联酋央行已经进行了测试。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s)是业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人都希望借此来解决众所周知的跨境支付问题。经济学人智库的古普塔就该项目的进展情况指出:“对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谁都想拥有,但谁都没有足够的规模”。此外,在解决跨境支付的挑战和使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时,“一开始就必须建立互操作性,” 古普塔说道。
古普塔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项目——Aber项目,它是沙特央行和阿联酋央行用于跨境批发支付的项目。古普塔解释说,通过这个项目,两国的商业银行将发行相同的数字代币——使用同样的数字货币发行,借此实现即时结算。该倡议探索了使用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技术来发行这种双重的单一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该项目探索了在两国央行之间、两国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两国商业银行的跨境交易之中实现跨境结算的可能性。项目小组的报告指出,借助分布式账本技术,我们可以重新想象跨境支付,“其充满希望的结果令人感到欣喜”。然而,古普塔预计其他国家并不会推出类似的举措。
古普塔认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变化将来自于其他地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将不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而是各种实时支付系统的连接。”
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亚洲各国国内的实时系统正在连接起来,使实时跨境支付得以实现。此外,还有各国之间二维码系统的连接,最近新加坡央行和印尼央行就宣布了类似的计划。经济学人智库的一份题为“超越边界:数字支付的新时代 ”的报告也指出亚洲引领跨境支付连接的趋势,并指出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国正在相互连接起来。
在此类计划方案下,不同系统的连通将被简化,一个更加无缝、一致的支付体验将成为可能——从理论上说,国内支付和跨境支付在便利性上将没有区别。
一个有助于该地区实现国际支付简单化和标准化的进展是向ISO 20022格式的迁移。支付信息将以ISO 20022为标准,但向该标准的迁移仍在进行中。乔杜里解释说,银行将需要遵守这个标准,它是一个改进的信息传递协议,允许款项绑定更多的信息,这将使对账变得更加容易。 乔杜里指出,许多企业仍然需要做出改变,因为多格式标准共存三年后,银行将全面采用ISO 20022格式。
然而,乔杜里指出,这种标准化并不能解决跨境支付的速度问题。虽然有不少连接亚洲各种实时支付系统的项目正在推进,但这些仍然是国家之间的双边安排。亚太地区会不会出现与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相当的,标准、规则和监管条例都相同的系统?乔杜里认为不会。他认为,出于各种原因,这将是一大挑战。例如,亚太地区在政治上是多元化的,并不像欧洲经济区那样是一个统一的经济集团。
虽然亚太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似乎进展缓慢,但古普塔对企业司库仍提出了建议。 “做好准备,迎接颠覆。” 他指出,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和iPhone开始的创新浪潮如今正在推高B2B解决方案的期望值,客户的期望将远超现状。